上述数据亦得到王维震的确认。
“人头集资大约10000元左右。淄矿集团当时有4万名员工,总计集资约4亿元左右。”王维震表示。
“最主要的问题是集资意图。一家大型的国有煤矿,想要开发一处新煤矿,如果缺钱,为什么不找银行贷款?在2003年煤炭行情看好的时期,淄矿集团完全可以用已有的煤矿做抵押贷款。玩企业内部集资的把戏,就是给侵占济北煤矿取得的国有利润提供一种途径。”王维震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
160万元、30%以上的年收益、解除集资时接近5倍的本金返还,马厚亮在淄矿集团的集资中收益颇丰。因为其给每个参与集资的员工都带来了很好的收益,还落下了一个好名声。其过程的违规并未被注视。
“这就是典型的侵占国有资产收益。”王维震对记者说,如果按照平均值估算,至少有二三十亿元的国有资产利润通过集资分红的形式给分掉了。
在集资事件中,马厚亮未在任何场合解释他本人最初集资的160万元的来历。据知情人透露,与马厚亮一起被带走协助调查的几个人当中,就有淄博当地银行——齐鲁银行主管信贷业务的副行长,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方面亦有涉案,很可能与该副行长在淄矿集团集资的时候,为马厚亮等淄矿集团高管违规批贷集资款有关。
破产迷局
“全员集资”事件不仅给马自己带来了巨额的回报,同时也因为所有员工都跟着获得了利益回报,马在淄矿集团为自己树立了不错的口碑。
但马厚亮操盘的另一事件,却引起了淄矿集团多数员工的不满甚至愤怒。2002年至2007年间,淄矿集团以资源枯竭、资不抵债的名义先后宣布龙泉、夏庄、西河、南定、双沟、岭子、石谷7家煤矿破产。由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众多破产煤矿企业的矿工开始频繁上访。
“企业破产至今已经5年多了,我们上访不下十余次。不上访有什么办法呀,好端端的工作就这样弄没了,补偿的安置费给孩子上大学交学费了,我现在自己上社保有时都凑不够钱。”原双沟煤矿的王克志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
王克志在双沟煤矿破产后,因为年龄的原因没有被改制后的新企业接收,无奈只能在劳务市场打零工。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是他爱人开的一个简易浴室——这个浴室与双沟煤矿改制后的淄博宇峰矿业公司仅隔着一条马路。
“双沟煤矿在关闭破产后一直没有停止生产,每天都有大量的运煤车从选煤厂拉煤出来。”王克志对记者说。
“现在双沟煤矿每年产量不低于20万吨。按照20万吨的计划开采,应该至少还能开采10多年,这样的煤矿为什么当初会被定为资源枯竭型矿山进而关闭性破产?让人很难理解。”原双沟煤矿的另一职工张建搏也向本刊表示,破产至今的5年,再加上还能继续开采的10年,一共15年、年产20万吨煤炭的煤矿,价值肯定会过亿元,但这样一座产能潜力庞大的“资源枯竭型”煤矿,被淄矿集团以500万元左右的价格就出售给民营企业老板。
“500万元,可能光是井下、地面上的基础设施折旧成本都不只值那么点钱,这属于典型的国有资产贱卖!”原双沟煤矿员工张建搏说。
据记者了解,淄矿集团关闭破产的7家煤矿中,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关闭破产,甚至即使在申请关闭破产的当天,也从未停止开采。这些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其煤炭产量也在不断提高,效益也越来越好。
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原西河煤矿在2006年破产改制变身为山东舜天矿业有限公司之后,当年便实现5.59亿元的销售收入,2009年也实现销售收入近4亿元。
“现在西河煤矿每年的产量是40多万吨,其他破产煤矿有大有小,有的跟西河煤矿差不多大,有的则是它的两倍大。这些“被破产”后的矿主一夜之间都成了亿万富翁。”李京涛之前所供职的就是2005年被关闭性破产的西河煤矿。据他透露,这个效益如此好的煤矿,是当地民营企业老板以1000万元的“超值价格”从淄矿集团手里拿到的。
本刊记者未从权威渠道处获得上述煤矿破产后出售的成交价格。
外界认为,马厚亮主导的淄矿集团大搞特搞关闭破产举动,是因为马要“甩包袱”,要把淄矿集团的发展重点调整到新开发的(包括济北煤矿在内的)几个新矿区。而内部人士认为,马厚亮的想法就是利用国家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机会相关政策,把煤矿折现,把人员推向社会。
“如果不是2008年国家相关部门把这种资源枯竭矿山实施关闭破产的政策紧急叫停,淄矿集团很多非核心的煤矿也将惨遭被转制的命运。”李京涛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王克志等频繁上访的另一原因,就是破产安置费迟迟没有到位。根据中办发[2000]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破产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安置破产企业员工的相关规定,破产企业职工应该获得相当于企业所在地上年平均工资三倍的一次性安置费,而王克志们所讨要的正是该政策中所提到的“三倍安置费”。
王克志称,他们当时得到的安置费只是按照淄博市2004年平均工资以及自己相应的工龄换算而得,并没有按照三倍进行补偿。“我当时的补偿安置费只有不到4万元,如果按照国家政策应该最起码能拿到12万元左右,如果有了这8万元,我最起码可以做点小买卖,不至于像现在这么惨。”
与王克志有着相似经历的刘瑞学,也表示了与王克志一样的观点。在下岗后,他也贷款开起了出租车,虽然收入还算可以,但还贷的压力也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如果按三倍的安置费补偿,我基本上就可以把贷款还上了。”刘瑞学说。
李京涛向记者透露,按照国家政策,财政部已经对资源枯竭型破产企业发放了破产补贴,仅西河煤矿一家就得到了2.9亿元的补贴,双沟煤矿得到了1.5亿元的补贴。“财政部驻山东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核查过,这部分钱已经拨到山东省财政厅,而到了淄矿集团仅剩下1.5亿元,就是这1.5亿元也并未向破产职工发放。破产煤矿职工通过上访维权,直到2009年,才给1000名伤残职工索回3000万元的补贴。”
低价出售被破产的煤矿,破产安置费亦不知所踪。内情至今仍是个问号。